
阅读本文前,真诚邀请您点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以便日后持续收到此类精彩内容,也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。您的支持,是我们坚持创作的最大动力!
文 | 昭明
编辑 | 昭明
1950年9月的某一天,国民党原13兵团司令李弥突然收到了蒋介石的调令,命他前往缅北组建“反共救国军”。这个消息让李弥精神一振。
在解放战争期间,李弥一路撤退逃跑,从山东一路被逼至云南,好不容易才辗转回到台湾。他原以为自己的仕途和人生已经到了尽头,没想到手下的部队竟在缅北扎稳了脚跟,发展出一片势力。
李弥毫不犹豫,立刻启程赴缅北。这个唯利是图的军人觉得,这或许是自己东山再起、东山再起的绝佳机会……
事情得从1950年6月说起,那时刚败退台湾不久的蒋介石心情极其郁闷,却没料到国际局势突变,老蒋迎来了“喜从天降”。
展开剩余90%一方面,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刚刚出兵朝鲜半岛,朝鲜战争爆发。为牵制新中国,美国迅速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,大幅提升了台湾的防卫安全。
另一方面,蒋介石收到缅北传来国军部队的捷报——李国辉率部击溃缅甸军队主力,在缅北站稳脚跟并有扩张势头。老蒋立刻认为这是以云南为跳板,反攻大陆的良机。
但为了稳妥起见,蒋介石仍派人详细调查这支部队的来历。毕竟他也难以置信,一支败退的国军残兵竟然能在缅甸打出一片天地。
这支部队到底有何背景呢?
回溯到1949年1月10日,围困陈官庄的李弥兵团最终被解放军合围歼灭,然而部分残兵成功突围,其中就包括李弥麾下8军237师709团团长李国辉带领的千余名残兵。
李国辉带着部队一路逃亡,速度快得如同“飞将军”孙元良,从江苏辗转安徽、湖北、湖南,最终逃至云南。云南解放后,他又继续南下至缅北。
更难以置信的是,李国辉不仅自己逃脱,还在途中不断吸纳国民党残兵,最终在缅北集结约3000人。
初到缅北的国军残兵人心惶惶,毕竟被解放军打得心惊胆战,只希望找到一处落脚之地。抵达缅北后,李国辉下令部队不得惹事生非,他也忌惮激怒当地缅军。
然而,长途逃亡导致部队补给严重不足,众人只能努力求生。李国辉不得不派人联系当地土司,谦卑地表示只要给足物资,愿意和睦相处,绝不招惹纷争。
虽然土司对这些外来兵心存反感,但考虑到李国辉手握枪杆,最终还是给予一定补给。只要土司老老实实供给,事情原本不会恶化。
但正所谓“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”。
土司不堪其扰,向缅军求助,请求剿灭这些“麻烦”的残兵。李国辉听闻此事忧心忡忡,毕竟缅军兵力达数万,且熟悉地形,自己区区3000残兵如何抗衡?
不过,这世上还有何处可逃?
正当李国辉忐忑不安之时,2万缅军气势汹汹地压境,一场恶战迫在眉睫。
面对人数悬殊的敌军,李国辉和他的残兵们士气低落,几乎做好了投降的准备。
然而,缅军接下来的举动让战场老兵李国辉也感到诧异。
1950年4月,缅军派人送来战书,明确列出了双方交战的时间地点,以及缅军的战术部署和兵力安排。
李国辉大为惊讶,打了那么多仗,竟未见过如此公开且详尽的“邀请”,心想缅军不会如此“仁义”,肯定另有诈谋,但2万对3千,又何必弄虚作假?
尽管疑惑,他依旧布阵迎战,并派人侦查缅军部署,结果发现战书所载与实地一模一样。
难道缅军真心打算按常理出牌?
身为军人,李国辉只得硬着头皮应战。虽名不见经传,但多年与解放军交战的经验,让他对兵法颇有心得。
他将3000残兵分成两路,一路正面迎敌,一路从后方迂回,同时留少部分作预备队,防备缅军诈战。
到了1950年6月16日,双方约定的开战日如期到来,缅军发动进攻,李国辉按照计划调度部队。
结果出乎意料,李国辉喜出望外。
缅军根本不懂兵法,误以为人数优势即可强攻,面对李国辉迂回包抄的战术,一下被打得措手不及,阵脚大乱。
国民党残兵也被激起了士气,拼命追击缅军,缅军仓皇逃窜,伤亡惨重。
此战中,李国辉部几乎零伤亡,成功歼灭缅军1500余人,击伤3000余人,彻底打击了缅军士气。
曾在解放战争中屡屡溃败的国军残兵,如今竟在缅北扬眉吐气,李国辉信心满满,蒋介石听闻更是大喜,特下令嘉奖。
为配合“反攻大陆”计划,蒋介石迅速调回李国辉的老上司李弥,令其赴缅北担任“云南省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”,准备大展拳脚。
缅甸政府自然不甘示弱,立即集结大军准备讨伐,并从印度召集4000名战斗力强悍的廓尔喀兵团,誓要将缅北国军残兵一网打尽。那么最终结果如何呢?
1953年2月,双方迎来决战。在此之前,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。李弥积极收编从国内逃来的国民党残兵,同时广泛招募当地人,部队人数迅速扩张至两万余人。
为了激励部下,李弥甚至拿出了自己积攒的10万美元奖金赏赐士兵,极大提升了士气。
缅甸政府则整军备战,集合4.5万精锐兵力,还配备空军支援。来自印度的4000名精锐廓尔喀士兵都是二战老兵,缅甸军队在人数与装备上均占优势,自信心爆棚。
战斗代号“旱季风暴”,持续了三个多月。
过程与李国辉早前指挥的战斗极为相似。缅军及印度军虽然兵力强大,却缺乏章法,国军虽然无法与解放军相提并论,但凭借祖传的兵法智慧,多次打败缅印联军。
打到最后,李弥越战越勇,蒋介石全力支持。而缅甸政府刚刚成立不久,不愿被迅速击溃,选择停止进攻,转入防守。
同时,缅甸向联合国求助,控诉蒋介石“无道”,要求撤军,甚至曾向新中国申请援助——这是后话了。
当时台湾仍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,蒋介石承受舆论压力,但一开始默许李弥的行动,毕竟国军还在打出面子。
然而,李弥一番嚣张言论激怒了蒋介石。
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放言:“我当不上云南王,但做个缅甸王还是没问题的。”
这句话触碰了蒋介石的底线。眼见李弥有脱离台湾、独立为王的苗头,算尽世事的蒋介石自然不会容忍。
于是1953年10月,蒋介石多次下令李弥撤军,否则断绝一切补给。
事实上,李弥此时仍有继续作战的可能。如果他铁心不听命令,继续进攻缅军,也许缅甸真的能被他攻下。
但李弥无此魄力,能担任13兵团司令,靠的就是对蒋介石的忠心耿耿。面对命令,他毫不犹豫执行。
当年年底,超过6000人的主力部队撤回台湾。
李弥曾怀野心,最终下场可想而知:回台湾后被蒋介石严密监视,失去翻身机会,郁郁而终。
俗话说“德不配位,必有灾殃”,李弥的结局只能说咎由自取。
但国民党残兵在缅甸横扫一时的传说,却随着这些老兵口口相传流传至今。
值得一提的是,部队并未全部撤离,仍有上万人留在缅北。随着李弥离开,台湾援助中断,这些人失去领导,开始四散而居,不少人甚至在当地混得风生水起。
在国民党老兵的培训下,缅北各派武装力量得到重塑,地区冲突不断,至今难以平息。
也难怪网友感慨:“老蒋麾下的部队,真是美帝所有傀儡中最能打的,唯一败给的,就是解放军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股票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